技术支持
Technical support
核心技术
核心部分一: 可以口服的杀菌材料已经研究成功 并获取了发明专利
常用的抗菌材料分为无机抗菌剂、有机抗菌剂、光催化抗菌剂等。其中,有机抗菌剂具有杀菌速度快、抗菌效能高的特点,但是其耐热性差,持久性不足,易产生耐药性。光催化抗菌材料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其主要依赖于紫外光,光利用率低。而无机抗菌剂具有耐热性好、稳定性好,抗菌谱广、有效期长、毒性低、不产生耐药性等特点,是目前市场的主流产品。
其中,常用的无机抗菌剂是银系列抗菌剂,其杀菌效果好,但是价格较为昂贵,易变色,而且银有蓄积毒性,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铜杀菌剂效果不如银杀菌剂,而且氧化铜本身颜色很重,有一定毒性,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其它常用的无机抗菌剂如二氧化钛、三氧化钼都是2B类致癌物,其持久安全性存疑。
因此,我们开发新型有效、无毒、稳定性高、持续性久、经济性好的抗菌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极大的经济价值。该材料杀菌技术目前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纳米杀菌效果如扫描电子显微镜拍摄的图1-图4所示。其中图1是正常的多重耐药大肠杆菌(ATCC8739),图2是使用了1mg/ml纳米水溶液处理之后的大肠杆菌。图3是正常的多重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6538),图4是使用了1mg/ml纳米水溶液处理之后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以看到无论是多重耐药的革兰氏阴性菌或是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都遭到多处破坏,产生多个孔洞,破裂严重,引起细胞质外流导致细菌死亡。
核心部分二:杀菌杀病毒口罩技术已得到实质突破
发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开始,口罩卫生防护、感染控制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大众日常不可或缺的医疗防护用品。口罩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但是市场上的口罩良莠不齐。传统的口罩可以通过物理隔离的作用,虽然过滤人体呼入的空气中的较大灰尘以及飞沫,但是不能很好地阻隔空气中的细菌以及病毒;一些口罩可以通过纤维静电吸附的物理方法将病毒以及细菌粘附在表面,但是不能杀死细菌以及病毒。同时市场上一次性口罩占有率高,使用度高,更换率高,废弃率也高,频繁更换不仅浪费资源,使而且得废弃物也多。尤其是新冠患者佩戴的口罩上面沾染的细菌以及病毒,残留在口罩上,如果处理不当,亦会造成二次污染。
因此一种杀菌杀病毒的口罩是满足市场以及新冠疫情环境下需求的。中国专利文献CN202010165297实审中的一种紫外线杀菌口罩,以CN202110228796实审中的一种杀菌组件及紫外杀菌口罩,但是在紫外线发生时,亦会对人身体造成一定的危害,如使空气中的氧气生成臭氧,使人产生头晕恶心的不良症状。
中国专利文献CN202010870829实审中的一种杀菌口罩及其制备方法整合富受主型ZnO微米管和氧化石墨烯的天然生物特性,能够将富受主型ZnO微米管集成在口罩夹层,而不会脱落进入人体,这不仅提高了口罩的吸附能力,而且使口罩具有良好的杀菌功效,从而提升了口罩的防护能力。这只是将切断了病菌传播路径,提升口罩吸附黏附作用,并未真正的杀死口罩上黏附的细菌及病毒。
市场上的含有铜离子、银离子没有申请专利的自称有杀菌能力的口罩,普通采用的工艺是水浸方式,铜离子与银离子容易脱落而吸入口腔,且杀菌能力经过检测,普通在80-90%。另外由于银离子至毒性国家已经下发通知禁止将银离子用于医疗器械的申报。铜离子添加量高达35%致使该技术处于炒作概念阶段。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以持续长久杀菌的口罩,可以有效杀死黏附口罩上的细菌及病毒。同时可以长效持久,减少口罩的损耗,减少资源的浪费。通过内外两层杀菌无纺布(外层以及亲肤层),可以有效杀死外界细菌及病毒,亦可杀灭新冠患者呼出在口罩内部的细菌及病毒,双重保护,亦可减少废弃口罩的二次污染。
本发明通过特殊工艺粘合剂将杀菌的物质溶液与PET涤纶纤维充分结合,使得杀菌物质能够均匀的充斥分布在无纺布网络结构中,均匀性好、分散性好、粘附性佳、不易脱落,使得杀菌效果稳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释放一定结合力,杀菌物质可以释放出来,减少杀菌物质与细菌及病毒的接触时间,同时亦可以缩短检测口罩杀菌能力的时间。
本技术采用的杀菌物质可以能依靠库仑力牢固地吸附于细菌细胞膜表面,进一步穿透细胞壁,导致细胞壁破裂,引起细胞质外流导致细菌死亡。另外,该活性物质在光照射下能够激发水或空气中的氧产生羟自由基及活性氧离子,从而产生氧化应激反应,破坏细菌的繁殖能力,致使细菌死亡,并且性质稳定,杀菌效果持久。本发明可以使得杀菌物质很好地、长效的、稳定的、均匀的分布在无纺布上,可以切断细菌以及病毒的传播,杀死口罩黏附病毒以及微生物,长期佩戴口罩没有臭味,有防臭作用。本发明充分考虑了口罩用无纺布的透气性,与空气接触比表面积,符合国家标准规定。金属材料与无纺布的结合技术目前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核心部分三:公共环境杀毒杀菌保障技术